菜心言 · · 阅读 476

算一算,到底需要多少钱可以保障自己的幸福人生

为什么写这个话题?

最近回答微信公众号和分答的问题,发现又有很多朋友把自己受挫和痛苦的根源归在挣钱少上。

于是得出的思路就是需要更多的钱,或者自己得挣更多的钱才可以过上想象中的幸福生活。

幸福隔了一层玻璃,自己看得到,就是感觉得靠钱支持才能触及。

问题是这样的:
你好,金山老师,我婚姻遇到了难题,想请教您。我俩都是再婚的,我带着一个男孩,她没有孩子,婚后我们生了一个男孩,老大目前由我父母带,老二我们带,从老二出生后,我们主要精力都放在老二上,老大也是我每周或者半月回爸妈那看看,我心里觉得挺愧疚老大,原来谈到老大,她的意思以后老大她什么也不管,经济问题划分的很清楚,把我俩的钱分开,她的全部是老二的,我的平时开销剩的老大老二平分,经济问题是我们矛盾的主要一点,还有就是感觉现在我们的感情生分了,她根本不在乎我对老大的思念和愧疚,我也感受不到她的体贴,最近一段时间我们老是吵,主要就是因为老大的问题,想请教金山老师,怎么处理,盼复!

我一直强调不要轻易离婚,更不要急匆匆再婚。

因为离婚并不能使问题消亡,而没有调整好面对更加复杂的家庭关系的能力,就会更快更彻底的再婚失败。

很多再婚都是匆匆步入程序的,以为经历过一次,大大方方谈条件摆价值就显得更坦荡。

结果多半事与愿违,婚后不久发现了太多问题,甚至比第一次婚姻更麻烦。

即便两个人感情还在能经得起折腾的阶段,也会被双方的孩子和新出生的孩子,一遍遍直击灵魂的考验。

最后就是会演变成抱怨对方自私,或者委屈自己的付出。

没有一定的包容性和爱心,很难维持好再婚家庭。

这绝不是婚前几次聊天和缠绵能够解决的。

现在的亲子关系是一个很脆弱的考验,即便是亲生的,也会面临众多沟通问题。

孩子相比较几十年前更加关注自我感受并且对父母要求更加细腻。

父母也不再是过去家里几个孩子时把握好一个大原则就行的放养状态,基本上都是主动做孩奴的,更加简化了亲子关系应该具有的多元性。

继父母和继子女关系更难处了,这不是婚前不常见面,见面给点好吃的好玩的就可以皆大欢喜的状态。

日常生活要爱,要管,要严,要容,很多人对自己的孩子都是忽冷忽热,对别人的孩子更做不到公正看待了。

这样的家庭,孩子不在身边是夫妻内心的隔阂,孩子在身边,必然也要面对每天真刀真枪的矛盾问题。

比如:宝宝睡觉,老大弄出了动静吵醒了;

两个人一起玩,其中一个哭了或者受伤了;

玩具和衣服不对等了;

老大的物品被宝宝玩坏了……

面对这么多实实在在的问题,还能指望婚前那样一场风花雪月就掩盖了所有分歧,是不可能的了。

进而开始怀疑,怀疑当初选错了,怀疑现在是不是还有“爱”了?

再离婚?

能解决吗?

除了多了一层孩子的更加复杂的关系,烦恼并不会少。

所以,不是钱足够用了,足够平分了,就能解决矛盾。

孩子也必须是真心接受和爱护才能考虑的。这么复杂的局面,自己都疲于应付,怎么能指望孩子完美的润滑呢?

观念不变,死路!

关于分钱:
家里拆迁,不要房子能分300万,要房子只可以要两个。姐姐说自己未婚,但是有一个交往七八年的男友,对方离异,自己害怕父母不同意不敢说呢。有一个弟弟还没有女朋友,父母都有病。

现在这个姐姐发愁的是如果要房子,自己和弟弟各占一套,就没有父母的房子了,剩下的钱只是勉强够给父母看病的,弟弟的彩礼还没有着落呢。

如果要钱,就可以买三套房子,这样父母一套,弟弟一套,自己一套,但是就剩不下钱了,装修和看病就都没钱了。

我当时的就问她为什么不算上自己和弟弟工作的收入和能力?

不可能指望拆迁就解决家里看病、买房、彩礼、嫁妆,甚至生活费用等一切问题,是不是最好连将来养孩子的钱都算上最好,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哪里?

如果这样考虑问题,没钱的时候发愁,拆迁分300万照样不够用,就算有3000万,也解决不了幸福感问题。

表面上最缺的是钱,每一处纠结都是因为钱不够,事实上恰恰不是。

果然,她再次问我的时候境况全变了。说父母根本就没打算给她一份,问我自己是不是该有一份?

父母说让她男朋友去买房,只要买房了,他们就同意。

男朋友却说自己不想做房奴,让她饶了自己,又说女孩太懒,工作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凭他每月3000元买房压力太大,而且男方明确表示要每个月给女儿生活费,答应前妻抚养孩子至大学毕业。

是不是不买房就分手?

我当时给她的回复更简洁了,一句话“你不觉得靠别人不如靠自己吗?”

我是想说,自己本身的问题,无论是想依靠父母,还是转嫁给未来丈夫,都是行不通的。

这女孩儿家里是最缺钱吗?从没有存款,到一下子有300万,解决了家庭的实际问题了吗?

这女孩儿是最缺钱吗?缺父母像对弟弟一样的公正分款吗?缺的是男友拼力买房吗?

假设父母分给她一百万,又能怎样?买一个小平米,装修需要的钱,自己挣的出来?

日后维持的生活费物业费能保障的了?没有固定收入,不能只是看着房子吃墙上的饼吧?

假设男友拼力买房了,日后还贷款的日子就那么舒服吗?

会不会一直因为父母没有给你做自己分钱耿耿于怀?和男友在一起怎么界定财产问题?就凭现在男友就嫌弃她太懒,以后生活起来能没有矛盾?

就算男友被房子逼着不断进步,自己一个人就能养房子、养家、养女儿、养新出生的孩子,还能不靠女孩贤惠勤快的辅助……那这样的婚姻能维持多久?

不在一个频率上的夫妻大多是同床异梦。关键是很少有人能默默维持这种不对等,基本上很快就会因为进步速度不一样而分道扬镳。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价值观和生活态度都会发生改变,做事者和享乐者必然不能共和。

即便是父母和孩子这种血缘关系,也要时刻保持一样的积极和上进,否则很难沟通。

父母努力孩子坐享其成,就会演变成相互的抱怨和针对。孩子进取父母固守,就会生出无数隔阂,最终非要变成一方拼死挣扎离开一方用孝顺道德绑架。

总之,哪一种都不舒服。

只有共同进步,才能使家庭保持一个频率,才能相互欣赏和鼓励,才有想象中的和谐。例如有父母跟着孩子学文化,学健身的,也有孩子跟着父母增知识,长见闻的。

当然,也会有个别情况,用愚民政策保证不开化的对方不会反对自己。

钱,没有够用的时候,在于怎么去用!

总以为自己能挣够十万就好了,就能解决孩子上学问题,就可以不用起早贪黑……

事实上最重要的可能不是这个,也许你正在失去孩子最容易在内心深处接受自己树立父母威信的黄金时间。

总以为换个大房子就好了,就可以解决现在蜗居的尴尬,就能在宽敞的客厅休息和宴请中开怀大笑……

事实上太多的夫妻在这个过程中透支了沟通和信任,也有太多的大房子不是吵闹哭泣不停就是空空落落没有人愿意回来。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家”不是房子,“家”是感情,是夫妻同心,是孩子尊重长辈,是老人理解支持,是包容弱点和接受鼓舞的地方。

总以为能有足够的存款就好了,就能有从容不迫的应急能力,就可以让事业更上一层楼,让自己和家人不用担心生病住院的开销……

事实上健康从来不是靠钱维持的,需要上百万才能医治的疾病,基本上也很难了,而精神上的正能量带来的免疫力会远远超过财富带来的安全感。

我举过很多次那个特蕾莎修女的例子(下一篇单独介绍一下她,是怎样的家庭使这个女孩儿成长为最富有爱心的人。)

美国著名大卫·霍金斯博士(David R. Hawkins, Power vs. Force)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合作,运用人体运动学的基本原理,结合使用精密的物理学仪器,经过近三十年长期的临床实验,其随机选择的测试对象横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南美、北欧等多地,包括各种不同的种族、文化、行业、年龄等多元性指标,累积了几千人次和几百万笔数据资料,经过精密的统计分析之后,发现人类各种不同的意识层次都有其相对应的能量振动频率物理学指数。

科学的有效性有赖于数据测试的可重复性。对于意识能量层级的测试数据,霍金斯博士发现,结果无一例外,全都是一致的,而且是可重复的。

人类意识的能级分布图:
科学实验积累的上百万组数据表明,人的生命体会随着精神状况(意识)的不同而有能量强弱的起伏。霍金斯博士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了存在于我们这个世界的隐藏的人类意识图表。

一个有关人类所有意识的能级水平的图表。相信这会让你大吃一惊。根据这个图表,可以把人类的意识映射到1—1000 的频率标度值范围,一共划分为17个能级。

人类意识能级分布图如下:
1 开悟正觉: 700—1000
2 宁静极乐: 600
3 平和喜悦: 540
4 仁爱崇敬: 500
5 理性谅解: 400
6 宽容接纳: 350
7 主动乐观: 310
8 信任淡定: 250
9 勇气肯定: 200
10 骄傲刻薄: 175
11 愤怒仇恨: 150
12 欲望渴求: 125
13 恐惧焦虑: 100
14 忧伤无助: 75
15 冷漠绝望: 50
16 内疚报复: 30
17 羞耻蔑视: 20及以下

人的邪念会导致最低的频率。当你想着自私、罪恶的邪念时,你就在削弱自己的能量层级。

渐高依次是报复的恶念,冷漠或绝望,忧伤或痛悔,害怕与焦虑,私欲的渴求,发火和怨恨,傲慢与刻薄,这些全都对你的生命有害。

但勇气的状态在200,是中性的。往上是信任,信任带来淡定,开始有益于你的生命。

再往上的频率依次是主动乐观,温和宽容,理智和理。达到500的仁爱、和蔼和尊敬能级的人就是极其稀少的了。

再往上是更加罕见的平和安详、喜悦在540以及宁静极乐的600 。最后是正觉或开悟(启示)在700-1000 。

频率标度值200是一个人正负能量的分界点

当某人的意识能级由于内在情绪或外在条件而降到200以下,他就开始丧失生命能量,变得更加脆弱,更加不健康,生命缺乏活力和动力,更加为环境所左右。

霍金斯亲眼遇到过的最高最快的频率是700 ,出现在当年他研究特蕾莎修女( 1910年至1997年,获1997年诺贝尔和平奖)的时候。

当特蕾莎修女走进屋子里的一瞬间,在场所有人的心中都充满了莫名的幸福感,她的出现即刻使人们几乎想不起任何杂念和怨恨。

改变,从自己开始。自己不改变,总是指望别人迁就自己,指望社会宽容自己,指望环境带动自己,那就静静地甘于平庸吧,幸福永远会隔着那层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