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关于性格的抱怨,有时候是说孩子性格内向,有时候是觉得自己性格内向,话里话外就一个意思:性格内向导致学习和生活的不如意,具体一些就是成绩不高,社交不好,事业黯然,家庭关系紧张……
我基本上都不认同,因为在我所接触的案例中,性格内向外向从来不是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所以即便是通过各种手段改变之后,往往都解决不了现实中的问题。
不论内向外向,都不是成材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每个人的成就高低不是取决于这个的。
否则我们不要讲那么多勤奋努力的必要和方法,只需要性格改变一堂课就可以了。
也许这些人还觉得有了外向的性格就会事半功倍,就可以省掉很多力气,就可以比别人更容易获得利益……
我依然不敢苟同。
职业不同,所需要的特质就不同。即便是相同的职业,岗位不同,展现的长处就不同,即便是岗位相同,不同的人来做,也会做出不一样的味道。这样才有“突破”“发展”“创新”。
如果听了节目,看了我的文章,终于承认先要纠正自己的世界,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于是就开始纠结性格内外向问题,那又是缘木求鱼了。
我们希望自己提高,希望自己努力进步,希望自己的改变可以带来更多的生活改善,除了坚定目标,首先应该接纳自己。(这和固执己见,坚决不改是两回事。)
我说的接纳,是在人生基石上认真的建造,而不是把最起码的基础一起推翻,重新比着别人的尺寸添砖加瓦。
盖出来也是个华而不实不能居住的屋子,就像非要学明星整容,变了一张漂亮脸,却改变不了内心的空虚和落寞。连自己的脸都不能接受,又谈什么自信呢?
觉得抽象吗?说说房子,北半球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而南半球的房子就是坐南朝北,这样相反的建筑是错了吗?当然不,都是为了朝阳啊。
扯远了,我就是想说先接受自己或孩子的性格,改变不是换成另外一个人,不是要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或者隔壁老王,而是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
因为我也是一个内向的人,小时候登台表演除外,十几岁之后直到现在,都被很多朋友认为是少言寡语的人。
在《教养》中我写了很多青少年时期的回忆,基本上都是安静旁观者的角度,加上母亲的价值观引导。
亲朋聚会的时候,偶尔还会调侃我当年内向至极的窘事。
我的自我描述中也说到自己就是领导手下一个沉默内向的人。
不诉苦,也不报功,不嚼舌,不算计,本本分分做好自己的工作。
不是没有人给我出谋划策,告诉我怎样外向起来,多交际,凭本事就可以要条件,现在这样就是“傻”,但是我自己并不想改变所谓的内向,而且觉得这种沉浸并和听众分享的感觉胜过一切。
我就是想说,内向只是一种表象而已。
不要用自己的偏见看待某个时期的某种行为,然后就稀里糊涂的指责和纠正。
像内向不是自卑和自闭一样,外向也不是自信和自傲。
不是说外向不如内向好,只是我觉得没有必要逼自己或孩子改变性格。
这有天生的一方面,也有环境影响多重因素,更有成长过程不断变化的情况。
还是感觉不到健康内向的特点吗?我简单说几个方面
想象力更丰富。即便是在娱乐如此发达的今天,我身边仍然有朋友家的孩子是在书房长大的。
他们确实能将一天的大部分时间耗在书房里,但是他们的想象力和沟通能力绝对不比玩玩具逛公园的孩子要差,我是领教过的。
让我想到了许多文学名著的作者,都是在乡村别墅中完成的创作。
他们没有丰富的社交经验,也没有经历过滔滔不绝的演讲训练,但是他们的想象力却非常丰富。
包括《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基本上就是一个内向的人,可没有影响人生的成就。
中国的莫言,更是典型的内向型,他听故事写故事,不声不响的拿回了一个诺贝尔大奖。
所以担心孩子只是独自看书学习,容易形成内向性格的家长可以放宽心了。只要方向正确,何必非要呼朋唤友的走呢?
我倒是觉得过多复杂的人际关系只是让孩子变得圆滑了,不一定真的提高了沟通能力。
专注力特别重要,却总是被忽视。这就是说不是让孩子不接触亲人之外的人,而是看TA是否专注在一件事上。
有些孩子是因为专注力强,更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事情中,算是天生的研究型,所以显得话少又不爱交际。
其实这部分孩子大脑运转速度并不慢,你说的每一句话,TA 都听进去并且有想法的,只是到不了流利表达的程度,如果硬逼着孩子说出来,有可能适得其反。
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或写或画,就都不会有性格上的弱势。
成年人更没有必要为了性格内向而烦恼了,内向有内向的魅力。
与其学别人怎样说话怎样做事,不如发挥自己内向的长处。就像在学校,老师可能会喜欢活泼伶俐的学生,也一定喜欢遵守纪律从不违规的学生。
同样,在社会上工作,老板会在需要热闹的岗位让外乡人去做,同时更需要安安静静做事情的人才。
除了工作,有些人还认为自己是因为内向找不上对象,或者因为内向和爱人无法相处的。我觉得这又是高估了内向的负面,低估了内向的优势。
首先说现在最受欢迎的男明星们,除了小鲜肉,还有一大批老干部类型呢,一样圈粉无数俊男靓女。
对普通人来说,恋爱时候的“花言巧语”只能是一阵子,步入婚姻之后更像是内向状态,要多感悟和理解,不是滔滔不绝时刻在沟通。
能让对方感到踏实的,不一定是自己说话做事滴水不漏,或者交际沟通能力的强悍,而会是稳重带来的安全感,默契中伴随的满足感。
如果放下急功近利之心,就能感受到每种性格都有与众不同的优越,也就不会在抱怨和迷茫中走冤枉路了。
内向很美
内向的人不是失败者
内向很牛
内向的人不是孤独者
内向很值得珍惜
内向的人手里会有一笔关于专注力的无形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