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可以“寿终正寝”啦!【结论】————做一名“创新”的成功者:“自我实现者”
马斯洛采用了自由联想、心理测验和人物传记等多种方法去探讨“自我实现者”的心理行为模式。
他从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和身边的学生和熟人中选择出了48人作进一步研究,这些人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他称之为“案例”:即基本符合他所设想的“自我实现者”要求的人,这些人包括林肯、杰弗逊、罗斯福、斯宾诺沙、詹姆斯和赫胥黎等12人;
第二类有10人,他称之为“不完全的案例”或“部分的自我实现者”:与所设想的标准有一定的距离;
第三类有26人,他称之为“潜在的或可能的案例”:其中既包括现实生活中朝着自我实现方向发展的年轻人;也包括历史上一些有一定贡献的人物。
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者”身上所体现出的带有共性的优秀品质作了如下归纳:
一、“自我实现者”全面和准确地知觉现实。不会掺杂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成见,或带有自我防御。相反,心理不健康者试图使世界与自己的主观愿望、焦虑和担心相吻合;
二、“自我实现者”接纳自然、自己与他人。“自我实现者”对于可以改造可以调整的不足与缺陷,会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而对那些不可改变的不足与缺陷能顺其自然,不会自己跟自己、跟他人和自然过不去;
三、“自我实现者”对人自发、坦率和真实。在人际交往中坦诚、自然,不会装假或做作。有足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足以真实地表现自己。
四、“自我实现者”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热爱献身于某种事业或使命,并能全力以赴。与常人相比,他们工作起来更刻苦、更专注。对他们来说,工作不是真正的劳苦,因为快乐恰恰寓于工作之中。
五、“自我实现者”具有超然于世和独处的需要。以自己的价值和感情指导生活依靠自己,不依靠别人来求得安全和满足。他们一般都喜欢安静独处.不是怕别人逃避现实,是为减少工作干扰,度过或顶住各种灾难和不幸。
六、“自我实现者”具有自主性,在环境和文化中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行为动力主要来自于自身内部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即B一驱动),而不是来自于因缺少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东西需要外部的补充(D一驱动)。因而他们能够抵制外部环境和文化的压力,独立自主地发挥思考的能力,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
七、“自我实现者”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能够对周围现实保持奇特而经久不衰的欣赏力,充分地体验自然和人生中的一切美好东西。他们不会因事物的重复出现而习以为常,失去敏感。相反,他们对每一个新生儿、每一次日出或黄昏,都像第一次见到时那样新鲜,那么美妙。
八、“自我实现者”具有难以形容的高峰体验。高峰体验是人感受到的一种强烈的、心醉神迷的狂喜或敬畏的情绪体验。当它到来时,人会感觉到无限的美好,具有极大的力量、自信和决断意向,甚至连平凡的日常活动,也可以被提升为压倒一切的、妙不可言的活动。
马斯洛认为所有人都具有享受高峰体验的潜在能力,但只有“自我实现者”更有可能、更常得到这种体验。
九、“自我实现者”对人充满爱心。关爱不仅局限于他们的朋友、亲属,而是扩及全人类,他们已经把自己从满足自身狭隘需求的牢笼中解放了出来。
十、“自我实现者”具有深厚的友情。交友的数目同伴圈子比较小,但友情深切和充实。就对爱的理解来说,认为爱是无私的,给予爱和得到爱同等重要。能够像关心自己一样,关心所爱者的成长与发展。
十一、“自我实现者”具备民主的精神。谦虚待人,尊重别人的权利和个性,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对他们来说,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序、宗教信仰、种族或肤色,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是否掌握真理。
“自我实现者”极少偏见,愿意向一切值得学习的人学习。
十二、区分手段与目的。“自我实现者”的行为几乎总是表现出手段与目的界限。一般说来,他们强调目的,而手段必须从属于目的。
“自我实现者”常常将普通人看成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把活动经历当作目的本身,因而比常人更能体验到活动本身的乐趣。
十三、“自我实现者”处事幽默、风趣。善于观察人世间的荒诞和不协调现象,并能够以一种诙谐、风趣的方式将其恰当地表现出来。但他们绝不把这种本领用之于有缺陷的人,他们对不幸者总是寄予同情。
十四、“自我实现者”反对盲目遵从。对随意应和他人的观点和行为十分反感,他们认为人必须具有自己的主见,认定的事情就应坚持去做,而不应顾及传统的力量或舆论的压力。
他们这种反对盲目遵从的倾向,显然不是富于“创造性”,这是马斯洛研究的所有“自我实现者”共同的特征之一!
他们每个人都在某个方面显示出独到之处和创造性。虽然、他们中某些人并不一定是作家、艺术家或发明家,但他们具有同儿童天真想象相类似的能力,具有独创、发明和追求创新的特点。
在研究中,马斯洛发现真正达到“自我实现”的人,一般都处于中年或老年,年轻的人通常很难达到“自我实现”。
这是因为年轻人还有许多较低层次的需要,如安全、爱、自尊等等还没有得到适当程度的满足,没有形成持久的价值观、智慧、意志力及稳定的爱情关系,也未明确选择自己要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
不过,年轻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他们通过积极努力,是可以逐渐接近这一水平或目标的。
“创新”需要艰辛不懈的努力。
《进化论》作者达尔文在晚年回顾他的一生时,认为他的所有这些所谓高等教育完全是一种浪费。
他觉得正式的课程枯燥无味,也没能从课堂上学到什么。
成型的理论往往是滞后的,理论形成就是供“非常之人”打破的,这个非常之人就是创新的“自我实现者”。
但是在这些年,他在课余结识了一批优秀的博物学家,从他们那里接受了科学训练,他在博物学上的天赋也得到了这些博物学家的赏识。
1831年,当植物学家亨斯楼(J. S. Henslow)被要求推荐一名年轻的博物学家参加贝格尔号的环球航行时,他推荐了忘年交达尔文。
达尔文的父亲竭力反对儿子参加航行,认为这会推迟儿子在神学职业上的发展。在达尔文的一再恳求下,老达尔文终于作出让步,表示他若能找到一个可敬的人支持他去,他就可以去。
达尔文找到了舅舅、他未来的丈人来说服父亲,并侥幸通过了以苛刻著称的费兹洛伊(R. Fitzroy)船长的面试,于1831年底随贝格尔号扬帆起航,途经大西洋、南美洲和太平洋,沿途考察地质、植物和动物。
一路上达尔文做了大量的观察笔记,采集了无数的标本运回英国,为他以后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五年之后,贝格尔号绕地球一圈回到了英国。
“创新”有时也伴着“偶然”。
假如达尔文这次“环海”不能成行,亦或就和《进化论》失之交臂。
当达尔文踏上贝格尔号的时候,他还是个言必称《圣经》的神学毕业生、正统的基督教徒,他的虔诚常常被海员们取笑。
但是当他返回英格兰时,在他看来《旧约》不过是一部“很显然是虚假的世界史”,其可靠性并不比印度教的圣书高。
他完全抛弃了基督教信仰,并逐渐成为不相信上帝存在的怀疑论者或理性主义者,而其出发点,就是对“一切生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信条的怀疑。
包括眼前的易中天、于丹……的成功,无一不源自“创新”。
为嘛袁阔成、单田芳……那么精彩的评书《三国演义》已经家喻户晓,易中天的《三国演义》还会有市场?
因为易中天有创新,袁阔成单田芳他们的精彩演义,恰恰是铺就了易中天的成就路。
易中天“用历史”“批评小说”的“创新”,使整日拿“三国”当历史为三国人物争执抬杠的“无知”百姓,一下觉得来了个比罗贯中更有学问大师级的“三国通”。
我想罗贯中在地下也会让易中天气得心脏病发作的,这不整个一个苏文茂《歪批三国》的姊妹篇吗?
没辙,百姓压根儿就不晓得“小说”和“历史”的区别,也就是说易中天的讲述方法正适合蒙骗一伙“外行”。
于是于丹之流纷纷效仿易中天这一“创新”,拿庄子、老子及断代史开涮。
于丹一伙人的“成功”不在于他们讲述的内容,内容都是经过几千年检验的圣人学说能没道理嘛?
众多压根儿没看过老子、庄子的人觉得新鲜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他们的“创新”在于把圣人世俗化、平民化甚至庸俗化,如今的“凡夫俗子”能够平视“昔日圣人”,圣人和凡夫俗子一样拥有七情六欲,百姓们听着会很有“成就感”。
有人会说啦,“给蒙娜丽莎加胡子”的“创新”谁不会?
奥,你也会?
是的,我会!
可当初您为嘛没加?
这就如同很多人在哥伦布之前已经发现了“新大陆”,他们只是在这块荒凉的土地上走了一遭便又去寻宝啦!
不同的是,哥伦布意识到这块新大陆就是块“宝贝”,并将之绘制在大不列颠的“版图上”!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