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可以“寿终正寝”啦!【十论】——真正的“成功”源于“创新”!
“考高”只是获取了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和私立院校读书的资格,如果这也叫成功的话,这世上就没失败啦。
何谓成功?创新!韩寒、赵本山、小沈阳……被大伙视为成功者,连余秋雨也说赵本山有文化,是大俗大雅。
可他们都没参加过高考,都没进过大学。
包括比尔盖兹、雅虎的杨致远……都没读过大学。
郭敬明参加过高考上过大学,所以“第一桶金”只能靠抄袭,所以他干不过“光脚”的韩寒。
因为我们现今大学教育理念就是“办事做人教育”不是“创新教育”,包括哈佛、剑桥都不是“标新立异”的舞台。
很简单,进了大学得听老师领导的,所有课程都是“规定动作”,怎么可能创新?“创新”也没“裁判”啊!
如多创新者都不是来自大学,美国总统不是“创新者”。
他们只是一名执行者,是职业经理人。保证政策的延续性,需要他们做的恰恰是不能创新。
干美国总统必须得有学历,国内外所有大学都是为政府培养人力资源的,大学不会培养个性、另类人群。
中国过去为嘛能出大师?因为有大师级的裁判!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逻辑上就错啦,是“世上有了千里马”然后才有伯乐出来给千里马定义的。
也就是说先有金、木、水、火、土这些个自然界的概念,然后才有人认识定义驾驭这些概念。而今正相反,人为的创造概念,所以概念越来越和真理事物本质无缘啦!
因为原本就是人造肉、人造鸡蛋、人造牛奶……和原先的肉、蛋、奶已不是一个概念啦。
象当年的国学大师钱钟书考清华,数学只得零分为嘛被录取?
因为有大师看到了他的国学天赋。
陈寅恪没“学历”屡屡被三流院校拒聘,为嘛却会被一流的清 华聘为教授?
因为有梁启超看到了陈寅恪一篇文章就顶自己的著作等身。
梁启超为嘛如此看重陈寅恪?因为陈寅恪有着“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人类最高贵的创新思想。
也就是马斯洛所倡导的“自我实现”的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
梁启超、马斯洛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可大师思想境界却可谓殊途同归。
国外同样如此,爱因斯坦忘我的境界,在他的老师眼里就是弱智!
像今年用甲骨文写作文的同学,为嘛阅卷老师给低分?因为阅卷老师就低能。
尤其这位老师还用他的“研究了三十几年写不出三百字”作文的朋友作例证,就更说明了他的低能。
你朋友研究三十年写不出三百字,这位同学研究几年写出八百字,更说明这位同学的出类拔萃。至于你的朋友就是个笨蛋啊,你们能成朋友就是物以类聚。
可悲的是这类思维模式就有问题的老师,却把持着“高考阅卷”的生杀大权。
他们怎么可能欣赏录取“人才”?他们也只会喜欢和他们类似的庸才。
“我被中国教育强奸啦”!
就凭这才华横溢的文章标题,就足可谓人才,阅卷老师给的却是零分。
为嘛?因为这位阅卷老师也是“施暴者”之一啊,所以才会当机立断毫不含糊的将这份状子“打入地狱”!胆子也忒大了,打死麒麟扼杀人才都不待眨巴眼的,是谁给了阅卷老师这么大的权利?
他们年年推出的状元有几个出息了的?得查查,据说不少贪官污吏当年都是某某老师的得意门生,咋不出来谈谈你们的“育才之道”?
由今年的许多作文零分卷子可以说明,“高考”已经成了禁锢学生思想的羁绊。
一个自打进入中学就被禁锢在“功利”的高考试题中的学子如何拥有创新思维?
这和当年应试“科举”又有何异?更可笑的是连作文都有标准答案,这和当年的“八股文”又有何异?
大学毕业就听说听道没了棱角,就“作茧自缚”会做人,这就是传统“科举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里的沉积。
人类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
创造,最高境界都应是进入审美的境界。
由心灵、语言、行为、环境……人类都追求者审美境界!
象汽车、计算机……皆是由开始的裸露,到有着精美的包装,如同人的皮肤覆盖着所有器官一样。
马斯洛说:创造美和欣赏美,是“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审美需要源于人的内在冲动,审美活动因而成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的必要途径。
审美活动的形象性、无直接功利性、超时空性、主客体交融性,使之对完美人格的创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著名哲学家尼采有一句警世格言——成为你自己!
马斯洛在自己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不仅将毕生精力致力于此,更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证明了这一思想,成功地树立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形象。
《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
还有人这样评价他:
正是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
在这个纷乱动荡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与前途,他把这一切与我们一起分享。
的确是这样,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而马斯洛则将健康的那一半补充完整。
马斯洛在西方心理学领域的异军突起,正是源自于他的“创新思维”“一家之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