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心言 · · 阅读 332

西文衬线体基本分类

衬线体(英语:Serif),是一种有衬线的字体,又称为有衬线体、衬线字、曲线描边字,俗称白体字;而与之相对的,没有衬线的字体则被称为无衬线体。衬线是字形笔画的起始段与末端的装饰细节部分。

西方字体:
一般认为衬线体起源于古罗马的石刻拉丁字母。

1968年爱德华·卡蒂奇神甫在其著作《衬线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在石刻时,先用画笔将字母轮廓标注在石头上,然后刻字人依照痕迹进行刻画形成了衬线。

东亚字体:
至于东亚文字,汉字、日语的假名和韩国语的谚文等方块字中,同样也有“衬线体”和“无衬线体”的两个概念,只是指代名称不同。

中文将Serif按照字义翻译成“衬线”或“字脚”,顾名思义就是装饰陪衬的作用,因此有衬线体也称为“有脚体”。

衬线体(即“白体”),中国大陆地区和港台的印刷界称之为宋体,港台的繁体中文电脑系统称之为明体,日文称明朝体(みんちょうたい,Minchōtai),韩国语称바탕(Batang)体或명조체(Myeongjoche,同样是明朝体),常用于正文排版。

这些名称起源于中国历史上的宋朝和明朝,当时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已经广泛传播,而用于制造活字的木纹多为水平方向,因此造成在刻字时横画细,竖画粗。

而且为了防止边缘破损,横画在两端也被加粗,根据运笔习惯而形成三角形的装饰。这种方式一直沿用至今,现在白体类字体多数都是横细竖粗。

另外,无衬线体在中文通常称为黑体,在日文称为ゴシック体(Goshikku-tai,即“哥特体”),韩国语中称돋움(Dotum)体或고딕(Gotik)体,这类字体笔画粗细基本一致,没有衬线装饰,较为醒目,常用于标题、导语、标志等。

西文的衬线体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旧体、过渡体、粗衬线体和现代体:

①旧体:
旧体(英语:old style)可以上溯到1465年,它的特征是:

强调对角方向——一个字母最细的部分不是在顶部至底部的垂直方向,而是在左上到右下的斜对角的部分;粗细线条之间微妙的区别——笔画粗细的对比不强烈,较缓和的粗细过渡;出众的可读性。旧体是最接近手工铅字起源的字体。

旧衬线体在制作的时候有严整的斜度规定,加上倾斜、括弧形的衬线体现细节,增强了它的阅读性。

可是这个做法和研究阅读的心理学家所提倡的“平行字母宽度”认知模型是相矛盾的。

旧体的风格传统,常见于书籍、报章杂志的内文排版。旧体可以再分为威尼斯体(Venetian)和Aldine或加拉德体(Garalde)[需要解释]。

旧体字体的样本有Garamond、帕拉提诺体(Palatino)、Trajan、Bembo、Goudy Old Style(all Aldine or Garalde)和Jenson(Venetian)。


Garamond字体,旧衬线体的字形样本

②过渡体:
过渡衬线体的字形样本过渡体(Transitional,或称“巴洛克体”)衬线体最早出现在18世纪中叶,这类字体中包括最著名的Times New Roman(1932年)和Baskerville体(1757年)。

由于在风格上处于现代体和旧体之间,故名“过渡体”。和旧体比较,粗细线条的反差得以强调,但是没有现代体那么夸张。


Times New Roman字体,过渡衬线体的字形样本

③粗衬线:
粗衬线(或称“埃及体”)中笔画粗细差距较小,而衬线相当粗大,几乎和竖画一样粗,而且通常弧度很小。

这种字体外观粗大方正,各个字母通常是固定的水平宽度,字体表现和打字机一样。

这类字体通常被说成是单纯在无衬线字体加上大衬线,因为字母本身的形状和无衬线体很类似,笔画的粗细几乎没有差别。

(在粗衬线体中有一个小类叫Clarendon体,结构更类似于衬线体,但是有独具特色的弧线。)粗衬线出现在1800年左右。

具体包括Clarendon体、Rockwell体和Courier体等等。


Rockwell字体,粗衬线体的字形样本

④现代体:
现代体(英语:Modern)出现于18世纪末,其强调了粗细笔画之间的强烈对比,加重了竖画,而把衬线作得水平、极细。大部分现代衬线体的可读性不及旧体和过渡体衬线体。

常见字体包括格洛特斯克体(Bodoni)、Century Schoolbook和Computer Modern(这类字体在开放源电脑系统中通常随LaTeX和TeX出现)。


Bodoni字体,现代衬线体的字形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