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逻辑谬误?
“逻辑谬误”,也可称为“谬论”或“诡辩”(洋文叫“fallacy”)。
主要是指:逻辑推理过程中,出现的推理错误。这种推理错误,可能是无意的,也可能是推理者有意引入,来误导别人滴。
在当今世界,由于网络发达,各种信息翻天覆地、充斥其中,让人避不可避。
很多网络上的言论,为了达到说服人的目的,会采用一些诡辩的手法。
如果你不晓得如何识别“逻辑谬误”,就可能被蒙蔽、被忽悠、被洗脑。所以,了解相关的知识,还是很重要的。
★那么,常见的逻辑谬误有哪些?
·歪曲观点
歪曲观点又被称为“稻草人”谬误或偷换概念,就是指故意改变或曲解事实、观点或信息,以达到误导他人或支持自己立场的目的。
通过夸大、歪曲,又甚至完全假造对手的论据,让自身的立场呈现更多的合理性。但坦诚理性的辩论会被这种实质是欺诈的论述破坏。
假设有人提出了观点A;诡辩者不直接反驳观点A,而是把观点A偷换成观点B;然后使劲反驳观点B,让围观者认同观点B是错误的;然后进而让围观者误以为观点A也是错误的。
通常,被选为观点B的,是一个明显错误的命题。诡辩者相当于把观点B作为一个靶子来攻击。所以,此招数又叫“稻草人诡辩法”。
案例:解释历史事件时,人们可能有意选择性地强调某些方面,以支持特定的观点或立场,而忽略其他重要的历史背景或事件。
·归因错误
归因错误就是指对事件或行为发生原因的错误解释或归因。
【失败归因错误】在工作场所,一个团队项目失败了。某个人可能将失败归因于团队成员的懒惰或无能,而忽略了可能存在的其他因素,比如时间不足、资源有限或者领导层决策的影响。
【个人归因偏见】当一个人在路上遇到不礼貌的司机时,可能会认为这是因为这个人本身性格恶劣或者素质低下,而忽略了可能的外部因素,比如匆忙、心情糟糕或者其他紧急情况。
【群体归因错误】假设某个地区的人普遍对陌生人冷漠。个人可能会因此将这个群体的所有成员都归因为不友善,而忽略了可能的文化或社会背景导致的现象。
·人身攻击
人身攻击是一种攻击性言论,指专注于攻击个人而不是针对其观点、行为或立场。在逻辑谬论中,人身攻击是比较低级的招数,相对容易看出来。
人身攻击可能包括侮辱、诋毁、恶意批评、歧视性言论或其他有意伤害个人尊严的行为。
通常是情绪化的、不成熟的反应,而非建设性的讨论方式。
举例来说,如果两个人在政治讨论中,一个人开始攻击对方的外貌、性格或家庭背景,而不是就政策观点或事实进行讨论,这就是人身攻击。
同样,社交媒体上的恶意评论、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也属于人身攻击的范畴。
·转移话题
转移话题就是指诡辩者通过扯开话题,转移大伙儿的注意力。这招相对于“人身攻击”而言,就比较高明了。
以下就是一些转移话题的案例:
【原话题】
政治辩论原话题:两个人在讨论政治观点,争论得有点激烈。
转移话题:"嘿,你听说最近的电影上映了吗?有什么电影是你最近特别想看的吗?"
【原话题】
工作压力原话题:同事们在抱怨工作的压力和繁忙。
转移话题:"说起来,你最喜欢的周末度假地点是哪里?"
【原话题】
家庭问题原话题:朋友在谈论她家庭的问题。
转移话题:"这让我想起我们小时候在夏令营的趣事。你还记得那些日子吗?"
【原话题】
疫情对生活的影响原话题:人们在讨论疫情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转移话题:"最近听到的一则有趣新闻是......"
·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就是指用少数的、个别的例子,来替代统计数字,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比如某个老烟鬼说:我常年吸烟,还活到这么大年纪,证明吸烟是有益健康的!这就是用“个例”进行“以偏概全”的诡辩。
还有更多的逻辑谬误:归因错误、谬导致误(又叫将错就错)、滑坡推断、个人局限、片面特例、预设提问、举证负担、一语双关、赌徒心理、盲目从众、迷信权威、净化论据、出身定论、非黑即白、循环论证、自然至上、道听途说、因果错位、中间立场、诉诸恐惧、诉诸传统、诉诸信心等等。
★提升识别能力
掌握逻辑学基础,理解各种逻辑错误。阅读、分析和讨论不同观点和论证,这样能更好地辨别逻辑错误。
逻辑谬误有时虽然不容易辨别,但通过不断练习和学习,你会越来越熟练。
虽然提供了多个例子,希望能给大家带去帮助,但我不确定通过这些例子大家是否掌握了识破诡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