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心言 · · 阅读 647

有无为现象,真假为语言

有无为现象,真假为语言。

我们在理解有无与真假的问题时,许多人常常逻辑混乱,容易将这两个问题混为一谈。

例如,一台手机放在桌子上、一把菜刀在厨房、一本文献在抽屉里、一支笔在文具盒中,这些都是有无的问题: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属于现象层面。

而当问及“你去过什么地方吗?”或“你爱不爱他?”、“你向他借了多少钱?”时,这些问题则涉及真假:你是否真的去过、是否真的爱过,或者是否借了钱。这些都属于真假问题。

现象是什么?
现象是可见的、可观察到的事实。

它不仅包括这些事实本身,还涉及我们对它们的理解和解释。例如,地震、火山爆发是一种现象,同时也是一种事实。

语言又是什么?
语言是难以验证的表达,往往需要依据和证据来支持其真实性。

如果对方故意欺骗或隐瞒,辨别真伪就变得困难。因此,语言的表达中存在真假之分。

殷海光曾指出:“一般人常把事物之有无与语句之真假混为一谈,因而混乱的错误想法层出不穷。”这提醒我们,在事物层面上只有有无可言,而无真假可言;只有当我们进入语言层面时,真假问题才会出现。

然而,许多人将经验语句的真假与逻辑推论的对错混淆,导致更多的误解。经验语句通常基于个人的观察,而逻辑推论则依赖于普遍的原则和规则。

事实就是事实,并不会因为你的语言表达而改变。例如,苹果树不能结苹果,如果不结苹果,又能结什么呢?今天下雨了,你说没下,这显然是不真实的。

语言是我们表达的工具,但在他人不了解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随意编造。

例如,当人问你是哪里的,你回答是四川,但实际上你是湖南的,这就是虚假表达。又如,当问你吃饭了吗,你说吃了,实际上却没吃,这也是一种虚假。

语言具有欺骗性、迷惑性,不了解情况的人很难辨别真伪;而现象则是客观的事实,例如火山爆发,它既是现象,也是事实。

因此,我们应当明确:有无,则为现象;真假,则为语言。